2024年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圆满落幕,肯尼亚选手刷新赛会纪录
2024年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于10月27日清晨在黄浦江畔鸣枪开跑,来自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的3.5万名选手齐聚申城,共同参与这场年度体育盛事,经过激烈角逐,肯尼亚选手埃利乌德·基普乔格以2小时04分32秒的成绩夺得男子组冠军,并刷新了赛会纪录,女子组方面,埃塞俄比亚选手亚勒姆泽夫·耶华劳以2小时18分47秒的优异成绩摘得桂冠。
本届赛事以“奔跑上海,拥抱未来”为主题,赛道贯穿城市地标,包括外滩、南京路步行街、陆家嘴金融区和世博园区等,赛事组委会在医疗保障、志愿者服务及赛道补给等方面做了全面升级,确保选手在最佳状态下完赛,上海市体育局局长表示:“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已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,我们希望通过体育的力量,传递健康、活力与包容的精神。”
精英选手表现亮眼,基普乔格再创辉煌
男子组比赛中,基普乔格从起跑阶段便展现出强大的统治力,这位曾两夺奥运金牌的马拉松传奇人物,在30公里后逐渐拉开与第二集团的差距,最终以领先第二名1分12秒的优势冲线,赛后采访中,基普乔格表示:“上海的赛道非常棒,观众的热情给了我很大动力,打破纪录是团队协作的结果,感谢教练和赞助商的支持。”值得一提的是,中国选手董国建以2小时08分19秒获得第七名,创造了中国选手在该赛事的历史最佳成绩。
女子组竞争同样激烈,耶华劳在最后5公里发起决定性冲刺,力压卫冕冠军、肯尼亚选手佩雷斯·杰普契奇尔,中国选手张德顺以2小时24分56秒位列第五,展现了本土选手的进步,耶华劳在赛后发布会上说:“这是我第一次来上海参赛,观众沿路的加油声让我印象深刻,希望明年还能回到这里。”
全民参与热潮涌动,赛事服务获好评
除专业组外,本届赛事还设有大众组、亲子跑和公益跑等组别,吸引了不同年龄层的跑者,63岁的退休教师王阿姨连续第八年参赛,她笑着说:“每年都和跑友们相约上海马拉松,完赛奖牌是我最珍贵的收藏。”赛事组委会特别增设了“无障碍通道”,为视障和轮椅跑者提供专属服务,彰显了体育的平等精神。
在赛事保障方面,主办方部署了2000名医疗人员、50个医疗点和40辆救护车,并首次启用无人机急救物资投送系统,来自复旦大学的志愿者小李说:“我们提前接受了心肺复苏和AED使用的培训,虽然很累,但能帮助到选手特别有意义。”赛道沿途还设置了20个音乐加油站,由本地乐队和社区团体表演,为选手加油助威。
科技赋能赛事,绿色理念贯穿始终
本届赛事深度融合科技元素,选手通过人脸识别系统快速检录,实时追踪芯片可让亲友在手机端查看跑者位置和配速,上海市科委联合高校研发的“智能补给站”能根据跑者心率数据自动推荐饮水方案,赛事全面推行碳中和措施,所有参赛服和奖牌均采用可回收材料,赛后垃圾分类处理率达100%。
国际田联代表马克·汤普森高度评价赛事组织:“上海马拉松的精细化管理和创新实践,为全球城市马拉松树立了标杆。”赛事期间,主办方还举办了马拉松博览会和运动健康论坛,邀请专家学者探讨长跑与城市发展的联动关系。
经济与社会效益双丰收
据上海市旅游局统计,马拉松周末带动了周边酒店、餐饮和旅游消费超12亿元,南京路商户刘先生表示:“比赛日营业额是平时的三倍,许多跑者会顺路购买纪念品。”赛事直播覆盖全球150个国家和地区,通过镜头展示的上海城市风貌,进一步提升了国际影响力。
上海市市长在闭幕式上宣布,2025年赛事将扩容至4万人规模,并计划增设“长三角联动赛段”,促进区域体育协同发展,随着夜幕降临,外滩亮起“祝贺上马成功”的主题灯光秀,为这场体育盛宴画上圆满句号。
上海国际马拉松将继续以高标准、国际化、人性化的办赛理念,推动全民健身与城市文化深度融合,为世界呈现一场更具魅力的体育嘉年华。